此时的唐汉兴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但他确信疯狂采集数据肯定是没有错的。因为训练这个ai模型肯定需要大量的数据,他决心先测试一个大致可行的方向,再申请资源建立新的设施开展大规模试验。既然有决心这辈子就干这件事了,背后又有国家资源,唐汉兴此时有着空前的耐心。
大多数受试者始终处于清醒的思考状态,只有少数受试者能够睡着,其中有些人还能做些梦,这些数据对于研究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即使当下还无法解释这些数据,也要先完整记录下来。特别是对做了梦的受试者,一旦他们醒来,研究团队就会及时提示他回顾梦境,并通过脑透和语言再次记录下来。
唐汉兴带着他的团队,一天一天地埋头做着实验,不仓促定论,不急于求成,只是踏踏实实地累积着数据。就这样两个月过去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似乎正在他们的眼前慢慢展现。
唐汉兴和研究团队发现,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每个人的生命信息特征差异很大,共性在于头部对应的区域信号最强,其次是心脏对应的位置,然后是肠道对应的区域。但是受试者一旦进入熟睡,在无梦的状态下,每个人发出的生命信息状态非常相似,信号强度在全身各处对应位置的分布也相对一致,没有清醒时那么大差异。唐汉兴借鉴“基础代谢”的概念,将这个状态定义为“基础生命信息状态”。
虽然在实验舱里做梦的人很少,但从已有的三维数据转化的图像中,唐汉兴他们已经发现:做梦时的生命信息状态正好介于清醒的生命信息状态与基础生命信息状态。这一点令他们极其兴奋,唐汉兴推测如果能找出这三者之间的差异或许就是识读意识和潜意识信息的钥匙。问题是现在能在实验舱睡着的受试者不多,导致基础生命信息状态的数据非常有限,而梦境状态的数据则更是少得可怜。
为了能让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