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藤椅上,顾婆婆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正握着王秀芳的手教纳鞋垫:\"十字针脚要像弹道般疏密均匀,\" 她的顶针敲了敲绣着 \"保家卫国\" 的鞋垫,红棉线在 \"卫\" 字末笔特意拐出钢枪的弧度,\"当年沉舟他爸,\" 喉结滚动,\"鞋垫磨穿三双才换来三等功,\" 指了指鞋垫夹层,\"我在里面缝了他的入伍日期。\"
\"阿姨,这鞋垫能防磨脚吗?\" 新来的军属小李摸着自己磨泡的掌心,婆婆立刻从蓝布包里掏出双半成品,鞋跟处用红景天线绣着极小的 \"稳\" 字:\"脚跟要留两毫米透气缝,\" 她的顶针划过鞋垫边缘,\"参照顾少校的 " 踝关节保护带 " 数据,\" 顿了顿,\"当年他在边境,\" 摸了摸鞋垫的耐磨层,\"全靠这个挺过零下三十度。\"
苏晚晴的发言被掌声打断,她看见婆婆身边围了七八位军属,每人手里都捧着绣到一半的鞋垫或改到一半的作训服。王秀芳举着双绣着迷你钢枪的婴儿鞋凑过来:\"阿姨教我们把军功章图案拆成针脚,\" 指了指鞋头的五角星,\"说这样孩子迈出的第一步,\" 喉结滚动,\"就踩着军人的荣耀。\"
顾沉舟的作训鞋声在走廊响起,刚结束战术推演的他隔着玻璃看见母亲和妻子的身影 —— 婆婆的蓝布衫与苏晚晴的拥军工装在阳光下形成温暖的色块,前者低头指导鞋垫针脚,后者转身调试投影仪,银顶针在胸前晃出重叠的光。他突然想起 1998 年抗洪后,母亲在老家油灯下为他补军装,而苏晚晴在县城缝纫社为战士改救生衣,两个场景在记忆里渐渐重合。
\"沉舟他媳妇厉害,\" 婆婆的声音混着顶针与布料的摩擦响,\"可这针线活啊,\" 指了指苏晚晴 ppt 上的 3d 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