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展昭跪坐案前,狼毫悬停。穿越第十年,他已褪去稚气,眉间沉淀着不属于少年的锐利。
“师父,商君言‘强国知十三数’,今汉室不知田亩、不察丁口,如何不亡?”他蘸墨挥毫,宣纸上赫然列出表格:兖州流民三十万、冀州豪族私兵过千…蔡邕瞳孔骤缩。
这弟子总将经义化作古怪符号,却直指要害。砚台边还压着半卷未合的地图,朱砂标注的密道从太仓直通北邙山,笔迹新得发亮。当年那个在洛阳街头饥寒交迫、瘦小孱弱的六岁孩童,如今已长成一位英姿勃发的十六岁少年。
展昭身形修长而矫健,一袭素色长袍虽简朴却干净利落,行走间衣袂飘飘,自带一股洒脱之气。
他面容清俊,剑眉星目,眼眸深邃仿若藏着无尽智慧,高挺的鼻梁下,嘴角常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既有着少年人的朝气,又隐隐透出几分沉稳。多年的刻苦学习与磨砺,让他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这十年间,展昭在蔡邕所领的书院里潜心钻研学问。蔡邕,这位名满洛阳的大儒,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天文地理、奇门遁甲乃至兵法谋略也颇有研究。
他一生心系天下,却因看不惯朝堂黑暗、宦官专权,愤而辞官,归隐书院,育人子弟。
展昭有幸得他教导,如海绵吸水一般,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也让他明白了这个世界确实和自己所知道的三国不太一样。
不管是谋臣良将还是君主,一旦觉醒“道”,便会有独一无二之处。
武将在战场上便如有神助能料敌先机,指挥若定,麾下士卒仿若猛虎添翼,冲锋陷阵时,以一当百不在话下;谋士可洞悉天地玄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虽有些夸张,却也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奇谋妙计左右战局、安邦定国。
当然不可否认有人想要同时文武双修,在练武的同时读万卷书,不可否认天底下确实有兼修两者并且有所成就的人存在,但是想要达到人间一流,同时走出自己的道实在是难上加难,哪怕是展昭也是主修文道,辅修剑术以求自保罢了。
遥想天地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