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有无仁慈之心,而在于如何把握分寸。
见死必救是圣人,见死不救是铁石,而自己应当找到中间的平衡——所见能帮则帮,但不必为力所不及之事自责;可施援手,但不必倾其所有。
\"就像医者,\"他在笔记中写道,\"既要心怀慈悲,又要明白救不了所有人的事实,也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要救下他人。”
“二者并存,才是真正的通达。\"
想通这一点后,李浮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之后日子里,思索与推断也更加通透与豁达。
不知是心境清明的原因还是所谓的功德作用。
……
李浮生的脚步停在了西界国的界城城门前。
这座灰白色的城池横亘在平原之上,城墙高耸入云,东西两侧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东城门外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薄雾,即使正午时分也看不真切;而西城门这边,阳光明媚,市井喧嚣,与寻常城池无异。
\"先生是第一次来界城吧?\"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见李浮生驻足观望,主动搭话道,\"东边那道雾墙,就是传说中的"界障"。\"
李浮生微微颔首,目光仍停留在远处那片朦胧的雾气上。
这些年他走过数十个国家,查阅过无数典籍,如今终于站在了凡界与修仙界的交界处。
\"听说穿过那道雾墙,就是修仙者的世界?\"
货郎放下担子擦了擦汗:\"正是,凡人和修仙者都可以随意往来。\"
他压低声音,\"不过修仙者到这边就会失去所有修为,模样跟咱们差不多,就是气质非凡些。\"
李浮生谢过货郎,缓步进城。
界城的街道比想象中还要热闹,酒旗招展,叫卖声不绝于耳。
他注意到街上行人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风尘仆仆的寻常百姓,另一类则衣着考究,举手投足间透着几分超然——想必就是货郎口中的修仙者。
在城东一家名为\"两界茶楼\"的老字号里,李浮生找到了最好的观察位置。
二楼临窗的座位,既能俯瞰街景,又能远眺东城门外的雾墙。
\"客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