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桥监狱的“犯人名星”,干部和服刑人员几乎无人不晓侯本福这个名字。
在那间不大不小的宣教科教研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进来,却照不亮角落里的人心。人们常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这些矛盾如暗河般涌动,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嫉妒、算计、冒犯、伤害,还有那截然不同的理念。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同样上演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侯本福的到来,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才华横溢,无论是组织宣传活动,还是撰写稿件,都做得有声有色。他一来宣教科,便得到了包括曾科长在内的所有干部的看重。基层单位积委会委员们敬重他,是因为他总能深入了解大家的需求,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监狱众多同改尊敬他,是因为他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在工作中总是耐心指导。
然而,侯本福的出类拔萃,却让教研组的李宏基和冯连升如鲠在喉,看不顺眼极了。这二人在教研组,既没有出色的教学能力,也毫无研究水平。他们不过是凭借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宣教科挂了个名,做着清闲的工作。平日里,他们能承担的工作,最多也就是在三课教育的“季考”、“半学期考”和“期终考”时,负责给文化课考试收收试卷、改改试卷。
李宏基和冯连升心里也有自己的“抱负”,他们渴望在《前江监狱工作报》上发表文章,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此在监狱里获得更多关注。于是,两人常常凑在一块,对着稿纸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反复“推敲”文章的字句。可这“推敲”的日子,一晃就是两三年,成果却寥寥无几。偶尔能在本监狱的《新生报》上发表几篇“文章”,但这背后,全是黄忠福不辞辛劳、大刀阔斧修改的功劳。黄忠福私下里没少抱怨:“这两个人在外面还是这‘长’那‘长”的,不要说写文章,连他妈个《个人改造总结》都写不通顺,真不晓得是咋个当上官的。”
看着侯本福顺风顺水,李宏基和冯连升满心都是不服气。他们既没有能力在工作上与侯本福一较高下,也没有权力去压制侯本福。他们只能在背后说说风凉话,甚至编些谎言污蔑侯本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