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信一边骑一边心里吐槽,要是只有仨瓜俩枣,那这趟真属于是没苦硬吃了。
走走停停,回忆着车夫说的方向,总算是在放弃前找到了地方。
渔村的规模不大,约莫有个百八十户,低矮的房屋散落,外面竖起的架子上,挂着一张张渔网。
当然这并不是在晾晒,周围有渔民正在对渔网进行修补,以待来年春讯开始。
刘德信进村时,就被村民看到了,一些小孩子远远的往这边瞅着,有大人往村里走去,估计是想叫上管事儿的。
毕竟刘德信现在的这一身行头,还有骑的车子,都表明了自己有一定的身份,还是等村长或者族老过来问话比较妥当,免得惹祸上身。
过了一会儿,几个中年人簇拥着一位老人来到村口,刘德信一看,嘿,还真是省事儿了,正是之前卖过海鲜的那个老渔民,被人叫做老孙头的那个。
“孙老丈,您这地儿可真是不好找啊。我费了老大的劲儿才过来,有什么好东西拿出来让我掌掌眼吧。”
刘德信停下车子,笑呵呵朝着走来的老孙头拱了拱手。
早就应该猜到一点,毕竟如果只是一个普通渔民,应该没什么胆子把人拉到村里来收货的,这是得罪鱼把头的活儿,一旦暴露绝对讨不了好。
只有威望和辈份足够高的才能揽住村里人心,做出这种决定。
“这位先生请了,您能亲自过来,老朽万分感谢,还请进村一叙。”
老孙头见是之前买渔获出手大方的年轻先生,也很高兴,赶紧张罗着往村里让。
本来只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没成想财神爷真来了,之前听评书学到的词儿也用上了,下次多听几段。
刘德信推上车子,跟在村民后面往村里走去,倒不是说真的认为对方都是淳朴良善,不带一点防备,而是根本不惧对方黑吃黑,有足够的底气支撑。
一行人来到村子中央的祠堂,现在北方不少的自然村落还是有祠堂族谱的,还是建国以后被拆的比较彻底,才变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子化的,顶多加上直系至亲。
刘德信落座后,拦住了要去倒水的村民,直截了当的谈起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