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初步清点完毕。\"户部主事捧着账册气喘吁吁地跑来,\"光是黄金就有十五万两,白银一百二十万两,另有高丽参、貂皮、珍珠等尚未计价。\"
贾环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远处几个朝鲜使臣身上。那些曾经的贵族如今穿着大明服饰,正惶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们不会知道,这仅仅是变革的开始。
六、重塑山河
汉阳城的新任布政使衙门内,工部郎中正与一群朝鲜通译激烈争论。
\"所有官署必须改建!\"郎中拍着图纸喝道,\"要按照大明规制,前堂后宅,左文右武!\"
通译为难地说:\"可是大人,景福宫是朝鲜历代王宫,若拆毁重建\"
\"什么朝鲜王宫!\"郎中冷笑一声,\"现在这里是大明朝鲜行省的布政使衙门!\"他指着图纸上被朱笔圈出的区域,\"这里建承宣布政使司,这里设提刑按察使司,这里要建一座孔庙!\"
与此同时,在城东新设立的官学里,上百名朝鲜孩童正跟着先生一字一句地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窗外,他们的父母忧心忡忡地观望,却不敢出声反对——因为官府已经明令,适龄孩童不入学者,其家赋税加征三成。
七、移民浪潮
天津港的码头上,数百户移民正在登船。他们大多来自山东受灾的州县,扶老携幼,带着简陋的家当。官府发放的十两安家银被小心地缝在贴身的衣袋里,有些妇人还不时摸一摸确认它的存在。
\"到了朝鲜,每家能分五十亩地!\"一个小吏站在高处喊道,\"头三年免赋税,子弟可入官学!\"
人群中,老农张石头攥着官府发的\"安家帖\",上面盖着鲜红的布政使司大印。他的大儿子好奇地问:\"爹,朝鲜人会不会欺负咱们?\"
\"怕啥?\"张石头指着港口停泊的战舰,\"没看见那些大炮吗?再说了\"他压低声音,\"官府说了,每十个移民户配发一杆火铳,用来防野兽。\"
不远处的茶楼上,几名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