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海差点笑出声。但钱思远接下来的话让他笑不出来了:“检查组带了个摄制组,说是要拍‘科技战线拨乱反正’纪录片。”
“这是要拿我们当反面典型啊……”
入夜后的厂区静得可怕。陈二海独自在实验室整理数据,忽然听到走廊传来脚步声。
他警觉地关掉台灯,从门缝看到邹志刚和两个穿中山装的人正往车间方向走,其中一人提着相机。
“……样品就在三号仓库。”邹志刚的声音隐约传来,“关键是光刻胶配方……”
等脚步声远去,陈二海立即拨通内线电话:“小王,马上带人把三号仓库的a组样品全部转移到地窖。对,现在!”
挂掉电话,他翻开笔记本,迅速写下几行字,然后撕下纸条塞进制服口袋。
窗外,伏尔加轿车还停在那里,排气孔冒着白烟。
次日清晨,五辆吉普车开进厂区。
邹志刚打头,身后跟着十几个穿四个兜干部服的人,最后面果然是电视台的摄像组。
陈二海注意到人群中有个戴眼镜的年轻女干部,一直低头记录着什么。
“陈二海同志。”邹志刚笑容可掬地伸出手,“咱们又见面了。”
握手时,陈二海感觉对方掌心湿冷得像蛇。
介绍环节中,他记住了几个关键人物:财政的李处长,电子部的林技术员,还有那个扛摄像机的胖子——总台记者郭大勇。
“先看生产现场吧。”邹志刚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特别是……听说你们用纺织设备改造的生产线?”
车间里,工人们紧张地操作着设备。
邹志刚在光刻机前驻足良久,突然指着塑料布隔出的洁净区:“这就是你们的‘无尘车间’?知道国际标准是多少级吗?”
“百级。”陈二海平静地回答,“但我们通过气流控制和人员消毒,关键区域实测尘埃数相当于万级标准。”
“实测?谁测的?”邹志刚不依不饶的问到。
“我。”那个戴眼镜的女干部突然开口,“电子部质检所刘雅。上周随机抽查的数据显示,901厂的微粒控制优于上海厂。”
邹志刚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冷笑:“刘技术员,你确定仪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