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三天时间。”苏晓彤推来自行车,“《晨光报》的报道后天见报,但真正的战场在……”她指指名单上最后一个星号。
第二天全厂大会上,陈二海正要讲话,喇叭突然播出中央广播电台的早新闻:
“……自力更生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必须长期坚持……”工人们面面相觑,这分明是对昨天《内情通报》的隔空回应。
中午食堂电视重播新闻时,眼尖的工人发现播音员背后大屏幕闪过901厂的镜头——虽然只有一秒,但画面里崭新的无尘车间与总台报道截然不同。
“钱院长来电话!”秘书气喘吁吁跑来,“让您立刻看《晨光报》清样!”
清样上,《创新之路在何方》的标题力透纸背。
文章用大量数据对比901厂与引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甚至刊登了中外芯片实测照片。
最震撼的是结尾引用的“某专家”录音:“……老外巴不得卖设备……”
“这丫头胆子真大。”钱思远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不过社领导敢发,说明……”他做了个向上指的手势。
傍晚下起了雨。陈二海冒雨赶往科学会堂——那里有全京都唯一能打国际长途的电话。
拨通东海郑教授家的号码时,他的手还在滴水。
“老郑,我需要那篇《国际电子工程》的原文……对,就是批评扶桑芯片良品率造假的那篇……”
回到厂区已近深夜。陈二海远远看见办公楼亮着灯,推门发现刘雅和苏晓彤正在整理材料,桌上堆满外文期刊。
“查到了!”苏晓彤举起一本英文杂志,“西方某公司去年光刻胶事故的报道,原因正是他们过度依赖标准流程……”
刘雅默默推过一沓信纸:“这是各省厂矿的来信,都支持技术创新。”
陈二海翻阅着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有北疆农机厂的油渍指印,有南镇矿务局的少数民族文字,还有金城化工厂附上的工艺改进草图……
雨声中,电话铃突然炸响。钱思远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激动:“刚接到通知,高层领导指示说要来看实测!部里要求我们……”
话筒突然传来杂音,接着是邹志刚气急败坏的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