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春的东观,刘肇亲自遴选术艺之士,见太学生王符捧着《潜夫论》手不释卷,竟当场任命为郎中。\"孝廉选举,岂可视门阀如天堑?\" 他大笔一挥,改定边郡孝廉举荐制:\"幽、并、凉州,人口虽少,然守土者皆良吏,今后每岁举孝廉,五万人口亦可荐一人。\" 这道诏令,让敦煌的寒门书生张奂看到了希望,十年后,他成为威震西北的护匈奴中郎将。
更绝的是 \"上计补郎官\" 制度的恢复,让郡国上计吏有了入仕通道。南阳上计吏杜乔,因详细记录灾情数据被刘肇看中,直接留任尚书郎。他后来回忆:\"皇帝看的不是文辞华美,而是数字真伪,那些在窦氏时期被埋没的账册,终于照进了阳光。\"
十四年夏的荆州,刺史因隐瞒水灾被罢官,刘肇特意让其在灾区服劳役三个月。\"朕要的不是祥瑞奏报,是百姓的米缸够不够满!\" 他命人制作 \"灾情三实册\",要求郡县如实填写受灾田亩、赈济数目、流民去向,每册都需里正、三老、啬夫联名画押,末尾还留着皇帝的朱批栏:\"若有虚饰,三日内可诣阙直陈。\"
当鲜卑寇边的战报与渔阳太守的捷报同时送达,刘肇却先翻开了地方官的考课簿。\"破敌是将略,安民是官德。\" 他在捷报上批注,令太守将战功赏赐分一半给受灾百姓。从此,边郡官吏皆知:在这位皇帝眼中,百姓的笑脸比战场上的首级更珍贵。
元兴元年的太官署,当岭南官员还想进献龙眼时,刘肇指着案头的《汉书贡禹传》说:\"禹言 " 孝文皇帝衣绨履革,集上书囊以为殿帷 ",朕虽不及文帝,却知百姓的血汗,不该浪费在驿道上。\" 从此,洛阳的早朝茶点从荔枝膏变成了粟米饼,连皇后的妆奁都减去了三分之二珠翠。
更让后宫震动的是 \"释放宫人\" 的诏令,当掖庭令呈上三千宫人名册时,刘肇逐一批注:\"年逾三十者,赐田宅遣归;有技艺者,可在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