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立刻去租办公室或者注册公司,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分析和市场调研中。
他首先需要彻底搞清楚1995年mp3技术的现状和瓶颈。
通过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幸运的是,原身还保留着学生证,可以混进去查资料)和市面上能找到的科技期刊,林轩确认了mp3(mpeg-1 audio layer 3)标准的核心专利确实掌握在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is)和法国的汤姆逊(thomson multimedia)等少数机构手中。这意味着,任何商业化的mp3播放器都绕不开专利授权问题。
“专利是拦路虎,但也是护城河。”林轩在笔记本上写道。短期内,完全绕开专利不现实,但可以通过技术优化和成本控制来建立优势。
他仔细分析了mp3的解码算法。以1995年的硬件水平,要在便携设备上流畅地实时解码128kbps码率的mp3文件,对处理器的运算能力(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要求不低。当时主流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性能普遍较弱,而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价格昂贵,这直接导致了早期mp3播放器成本居高不下。
“瓶颈在于解码效率和硬件成本。”林轩找到了关键点。
他的优势在于,他脑中有未来几十年各种音频编解码算法优化的经验,深知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榨取出更高的性能。
他开始构思自己的技术路径:
1 软件算法优化: 放弃追求“完美”的浮点运算解码,专注于开发高效的“定点运算”解码算法。这种算法精度略有损失(但在普通人耳听来差别不大),但对处理器要求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在一些性能稍强的mcu上流畅运行,从而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2 硬件方案选择: 不追求一步到位使用昂贵的专用dsp,而是考虑采用“mcu + 简单外围逻辑”的方案。mcu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