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三小时氧气,\"他对着通讯器说,声音在面罩里显得沉闷,\"基地东区已经搜索完毕,没有可用的通讯设备。\"
曾舒帆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伴随着沙沙的静电干扰:\"西区也一样。这些设备不是被炸毁就是被电磁脉冲烧坏了芯片。\"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过我找到了一个还能用的制氧机,至少能延长我们的生存时间。\"
徐长卿抬头望向火星橙红色的天空,地球此刻应该是一颗明亮的蓝色星星,但他找不到它。基地的穹顶破了一个大洞,沙尘正从那里缓缓飘入,像一场慢动作的沙暴。
\"我去和你汇合,\"徐长卿说,推动自己离开墙壁。他的左腿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伤,虽然已经用ok绷暂时封住了伤口,但每一步都伴随着刺痛。\"我们得想办法修好一台通讯器,或者找到一艘还能飞的太空船。\"
\"先解决氧气问题吧,\"曾舒帆回答,\"死人可发不了求救信号。\"
穿过废墟的过程如同穿越一个巨型机械生物的尸骸。扭曲的金属梁柱像肋骨般支棱着,破碎的玻璃在徐长卿的靴子下发出脆响。他小心地绕过一堆冒着电火花的电缆,那些蓝白色的火花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显得格外明亮。
曾舒帆的身影出现在前方一个相对完好的舱室内。他正蹲在一台机器前,手里拿着多功能工具在调整什么。听到脚步声,他头也不回地说:\"把那个阀门递给我,红色的那个。\"
徐长卿从地上捡起阀门递过去,同时打量着这个临时避难所。曾舒帆已经清理出一块区域,摆放着几罐食物和两个水袋。制氧机发出稳定的嗡嗡声,一根管子连接到一个氧气储存罐上。
\"运气不错,\"曾舒帆说,终于转过头来。他的面罩上有一道裂痕,用应急胶带粗糙地修补过。\"这台机器还能工作,就是效率不高。我估算了一下,加上我们现有的氧气,大概能撑四十小时。\"
\"四十小时,\"徐长卿重复道,摘下头盔擦了擦脸上的汗。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但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行动仍然让人汗流浃背。\"足够我们搜索整个基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