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焚烧尸体,不可能一点生物证据都没有留下吧?”
“总感觉有些牵强了,虽然我承认李丰田的一系列的杀人过程,的确令人毛骨悚然,特别是兽性的反应,和变态的仪式感,令人发指,可是从实际出发,这种犯罪手法,却让警方那么久都没有能抓住他,是不是有些太离谱了?”
又比如角色的行为动机,骆闻为复仇策划连环杀人,其高智商法医身份与情感驱动型犯罪存在逻辑割裂感。
朱慧茹从受害者到共犯的转变被部分观众认为“过于突然“,缺乏心理过渡。
“朱慧茹从受害者突然就变成了共犯,有些奇怪吧?”
“对,转变的太突然了,我寻思着,既然是正当防卫,那为什么要做那么多?”
等等,等等。
当然了,不可避免的,这部剧最出彩的角色,李丰田!
可以说李丰田让宁礼老师一剧封神也不为过。
但是同样的也带来了争议。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那就是,被批:“对反社会人格的浪漫化处理!”
其实和《沉默的羔羊》这类的好莱坞的“经典反派”电影一样,对反派,也就是罪犯的“浪漫化”的处理,让角色的弧光甚至超越了正义的角色,这自然会引发一部分人的不满。
毕竟,你怎么能觉得杀人犯很有魅力呢?
“这部剧就不该播,把里面的杀人犯弄的好像很有仪式感,想干啥?”
“李丰田反向抽烟,简直离谱,还唱喀秋莎,关键是用那么多镜头去“美化”这个角色,是不是太过分了?”
不过,争议争议,既然有人不满,挑刺,自然也有支持者反驳。
“我就纳闷了,过去那些罪案剧,把刑警塑造的智商碾压罪犯,你们也说假,说罪犯哪有那么傻?可是现在,势均力敌了,又说美化罪犯,那特么的到底该怎么拍?”
“注意时间线好不好?剧中的背景本就是比较早的年代好吧?那个时候的刑侦技术本来就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个时候也没有天网,哪里那么容易破案?”
“12集的剧,节奏这么紧张,按照你们这么说,特么的还要展现心理变化过程,那岂不是可以水好几集?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