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阳之田本是季孙氏的领地,这回季孙氏对孔丘的信任又更多了一层。
加上三桓平日都在国都上班,封地都交给家臣管理,导致家臣叛乱不断。
一旦叛乱起来,借助坚固的城墙,叛乱很难平定。
孔丘以削弱家臣,保卫三桓的由头,推行他的隳三都改革,拆毁三桓封都的城堡,恢复到《礼》允许的大小,维护的国君的权威。
由于前不久叔孙氏内部发生了叛乱,叔孙氏率先同意。
轮到季孙氏时,因为季孙氏的费邑早就被叛臣公孙不狃控制。
公孙不狃,阳虎能够上位,他出了很大的力。
阳虎被驱逐后,季孙斯怕他支持阳虎,只好继续纵容他。
孔丘最落魄的时候,甚至要去公孙不狃那做官,还被他的弟子,直来直去的子路批评了一遍。
现在公孙不狃听说季孙斯要派人来拆城墙,直接造反,攻入国都。
孔丘见公孙不狃来势汹汹,只好先带着卫兵,领着鲁侯宋以及三桓族长,逃到季孙氏的府邸内避难。
季孙氏的高台实在是防御宝器,当初鲁昭公攻不上来,现在公孙不狃也攻不上来。
叛兵见迟迟攻不下高台,士气锐减,随后被孔丘击败,公孙不狃出奔吴国。
有惊无险,最后费邑的城墙还是被拆掉了。
只剩下了孟孙氏的城墙,孔丘的隳三都计划离成功近在咫尺。★
ps:关于孔子诛少正卯这事,《左传》没有这事,最早出自《荀子》。《史记》对这事记载很简略。但其他的两汉大儒(孔安国、刘向、王充等人)就不一样了,在《荀子》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编了一大堆,越编越长。
作者觉得此事法家味太重(虽然朱熹前的大儒们都说孔子杀的好),不像孔子风格,而且鲁国没有少正这个官职,孔子有没有权力越过三桓迅速诛杀少正卯也要打个问号,毕竟孔子只是个管家,后面打个公孙不狃孔子+鲁侯+三桓都差点全部翻车。存疑,列在这里。
孔子当的司寇已经不是卿大夫了,而是领工资的士大夫,可见官僚制已经在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了。
周敬王二十二年的主要诸侯:晋定公、楚昭王、齐景公、秦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