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依旧温暖,我们的对话在小院里回荡,对老弟未来的期待,也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浓烈 。
这顿饭,吃了很久,大家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十几年后的这次重逢,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那些曾经的人和事,永远都是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
万丰离老屯的距离并不远,只有二十多里地而已,但父亲却每隔三年都会回去一趟干一件事。这并不是因为路途遥远或者交通不便,而是因为那里有他割舍不下的东西——柳条。
那片柳条地,是当年队里为了解决社员们烧柴和夹篱笆的难题而特地分给大家的。虽然面积不大,但对于父亲来说,那却是他心中的一片圣地。每次去割柳条,他都像是去赴一场庄重的约会,仿佛那柳条地里隐藏着他的根,也隐藏着他往昔岁月的魂。
又到了割柳条的日子,六十多岁的父亲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他穿上那件已经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戴上那顶陪伴他多年的草帽,然后跨上那辆虽然破旧却被他擦拭得一尘不染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他用了多年的磨刀石,这是他每次割柳条必备的工具。
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便毫不犹豫地向着老屯出发了。一路上,他迎着微风,哼着小曲,心情格外舒畅。沿途的风景在他眼中变得格外美丽,田野里的庄稼收割得差不多了,路边的野花已不再五颜六色,但依然都在为他送行。
大约一个小时后,父亲终于到达了老屯。他首先来到了玉珍家,这是他每次落脚的第一站。每次父亲来,玉珍都会热情地招待他,给他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
父亲到了玉珍家后,先是和玉珍唠上几句家常,讲讲万丰的琐事,然后便提出要借那把锋利的镰刀。玉珍每次都会笑着把镰刀递给他,还不忘叮嘱一句:“爸,悠着点,别太累着。”父亲总是呵呵一笑,回答道:“放心吧,这点活,难不倒我。”
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父亲匆匆忙忙地借了一把镰刀,便快步朝着柳条地走去。玉珍静静地站在门口,目光紧随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仿佛要将他的每一个步伐都刻在心底。
父亲的身影在蜿蜒的小路上渐行渐远,最终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