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能回家看看了!”在新伊甸从事星际农业研究的李航,抚摸着随身携带的量子行李箱。箱子里装着他培育的“星际水稻”种子,这些能在不同引力环境生长的作物,或许能为家乡的农业带来变革。他登上“归途号”飞船时,邻座的岛国工程师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尊微型量子樱花树,“我要把新伊甸的科技之美,带给京都的家人。”
这场跨越星际的归乡潮,因60天超长假期而达到顶峰。四大洲的游子们纷纷踏上归途,地球各大城市的空港迎来前所未有的客流量。纽约肯尼迪星际港,从火星矿区归来的a国矿工们穿着带有辐射防护层的工装,却在免税店争相购买印有自由女神像的量子明信片;悉尼量子码头,在新伊甸医学院深造的澳洲学生们,带着治疗基因病的最新技术,准备为家乡的医院升级设备。
最令人动容的,是文化层面的交融与碰撞。在长安首都开往北京的量子高铁上,一位身着汉服的少女正在用全息投影教外星乘客写毛笔字,墨香与量子设备的嗡鸣奇妙融合;巴黎戴高乐星际港,新伊甸的艺术家们将反重力雕塑与卢浮宫的古典艺术结合,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跨界作品。这些归乡者不仅是游子,更成为了文明交流的使者。
然而,归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低等级文明因技术落后,无法提供高效的星际交通,导致民众归乡受阻。苏睛得知后,立即启动“超导归途计划”。她的公司免费提供超导引擎改造方案,让老旧飞船的航行速度提升3倍;沈明薇的商业银行推出“归乡低息贷款”,帮助经济困难的游子支付路费。短短一周内,数千艘改造后的飞船重新启航,将温暖送抵宇宙的每个角落。
在地球,各地政府也为归乡者准备了特殊的礼物。杭州西湖边,纳米机器人搭建的“星际驿站”提供免费的量子通讯服务,让游子能与还在新伊甸的亲人实时互动;敦煌莫高窟开放了专属的量子修复体验区,游客可以戴上vr设备,亲手参与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