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探无果之后,我甩着手上的水,假装刚洗完手,走向一楼大厅门口。
走到楼梯口处,看到张老师正带着一位穿着米色工装的女孩迎面走来,我跟张老师打过招呼后,女孩一抬头,圆眼烫发尖鼻子,又是林青澜!
她背着帆布工具包,正面带娇羞和煦笑容听张老师说话,抬头望向我后,第一时间并没有认出来,直到1秒钟后才发现是我。
“小林,你看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小林,做咱们信息采集和录入的小伙子,也是志愿者,特别热心,手脚可麻利了,又细致,虽然不是咱们b市人”
张老师的话被楼下的金属滚动声打断,刚才的搬运工大哥正拖着一辆平板车,上面摆着啷个箱子和绢绫一类的材料,大哥瞧见我,“兄弟,刚才多亏你了哈!”我笑回“小事小事。”
“你包上蹭的尘土是刚才帮忙了?”张老师人虽啰嗦,但是能在这种单位工作一辈子,自然是人精,见微知着这都是基本操作。
我笑着点点头,在张老师“你们年轻人多交流”的殷切嘱托声中,走出了大厅门口。
跟盛冬碰面后,我把发现的张建国和徐鹤鸣的信息给他看,而且我发现两个人的照片跟物证中的全家福照片里男人都完全不像。
另外我还告诉盛东关于地下室里暗道的发现,他双手虚握,十指相对,过了一会才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之后他把证物中的铜钥匙给我,让我再去文化馆时戴上,没准会有用。
接下来我俩又分工,他去追查张建国和徐鹤鸣,我继续去文化馆寻找线索。
很快我又去文化馆开始我的志愿工作,这次为了搞清楚当年张建国馆长去世的真相,还有徐鹤鸣离职的原因,以及确定暗道位置,看看有没有线索,我准备从早晨9点呆到下午5点。
今天的录入工作是《b市工业史》手稿,1992年开始编纂的文献,要求转换成可编辑文档。
我看手稿里有些工厂资料是现在已经有线上资料的,顺手对比了一下,发现手稿中有二十多处厂区面积数据与网上公开数据不符,就用绿色记号笔在复印件上标注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