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需要)的,风俗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习惯传统。所需要的物品都要农民来耕种,开发山泽资源的人来开发,工人来制造,商人来沟通(交换)?
这些难道有政治教令征发人民使他们约期会集吗?其实各人都会发挥自己的才智,竭尽自己的能力(去从事各项工作),便会得到(满足)所需要东西。
此处物贱,求彼贵处卖之;此处物贵,求彼贱处买之,各人从事各人擅长的业务,去做乐于做的事情,就像水流而下,日夜不休,不招而自来,不求而自有人出力。这难道不是符合道理,自然发展的应验吗?
《周书》上说:“如果农民不出产(农作物),则食品会缺乏;如果工人不出产(工业产品),则许多事情会作不成;如果商人不出售商品,则食、事,财这三宝会断绝;如果开矿的人不开采各种矿物,则资财会减少。”
资财缺乏会使山上的各种矿物得不到开发。以上四种人,掌控着人民衣食的来源。源大则丰饶,源小则短缺。上能使国家富强,下能使家庭富裕。
贫富全由自己,无人能夺走或给予,聪明的人有余,笨拙的人不足。原先太公望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是海边的盐碱地,人少;
太公劝人们做女功(纺织等),提高技能,捕鱼、晒盐,于是人、物逐渐归来,象绳索一样接连而来,象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轮毂一般,四方人物聚拢来归。齐国制造冠带衣履,供天下人用,东海和泰山之间的诸侯国人整敛衣袖前往朝拜。
其后齐国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政策,设立掌管钱币的九府(官府),桓公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奢侈越礼,位列陪臣,富于各国的君王。齐国富强至到威王和宣王。
因此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富有而废于贫穷。君子富有,多做贤德的事;小人富,适当地用自己的劳力。
湖深邃遂便于鱼的生长,山高大便于野兽的聚集,人富裕便于仁义附体。富人得势会更加彰扬,失势则作客都没处可去,因失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