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往好处想,80年代的国内学术环境,与40年后的信息爆炸时代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现在国内的经济学教育才刚刚起步,研究生肚子里装的墨水还真不一定比21世纪的本科生多。
    高校的教材屈指可数,基本是几本翻译自苏维埃或极少量来自英美的老掉牙课本,内容陈旧不说,体系也不够完善。
    想查个资料更是难上加难,没有互联网,没有数据库,研究者得靠双腿跑图书馆,翻阅一摞摞泛黄的期刊和书籍,甚至还得求助于手抄笔记或微缩胶片。
    很多在21世纪被视为经济学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比如行为经济学、博弈论的广泛应用,或者大数据驱动的实证分析,在80年代的国内压根儿还没传进来,甚至连概念都鲜有人提及。
    80年代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讨论的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政策问题,比如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等。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对薄弱,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更多依赖理论推导和定性分析,缺乏后世常见的实证研究工具和数据支持。
    而裴瑜呢?她来自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21世纪的信息获取方式和80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1世纪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访问全球的学术资源,google scholar、jstor、arxiv等平台让论文检索变得轻而易举,公开课和在线论坛让前沿知识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裴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的知识体系不仅涵盖了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还包括了无数从网络、公开课、甚至社交媒体上汲取的碎片化但前沿的信息。
    她熟知后世的经济学发展脉络,不仅掌握了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还了解了许多即将兴起的新分支。
    她知道行为经济学如何通过实验揭示人类决策的非理性,知道博弈论如何被应用于市场竞争和政策设计,甚至还能聊聊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这些知识在足以让她在课堂上惊艳四座,在80年代的语境下几乎是预言般的存在。
    即便把那些后来被证明错误或过时的知识点刨除,80年代国内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广度和前沿性上也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一个C级天赋,无限进化很合理吧网贷给主播刷礼物,他就一句宝宝?和前夫小叔领证后,他后悔哭了前途无量东汉不三国逐仙记京夜未眠老天师,你被宝可梦揍过吗?四合院,我是黑市掌控者无双毒士:女帝叫我活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