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内几乎所有工厂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人工多,手工配合部分机器生产。
那种从投料到出品,全线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几乎等于零。
让卫东的态度是:“还不是要学,与其说耗费巨资给厂领导出国考察旅游,买堆废铁回来,我这么买其中一台交学费,可能更靠谱,就问他卖不卖,既然放在这里,就肯定是其中比较重要的。”
章兰芝还是翻译了,她有点沉浸在这个新技能中,就没深入思考买机器对不对之类的细节,在乎单词运用和外国客商的语言习惯,兴奋。
结果对方喊了个三万美元,让卫东都准备失望走人了,翻译又多练了句口语:“兑换多少人民币呢?”
人家说是按照现在牌价左右,接近七万元吧。
让卫东嗯?
这一年当中他从未有过接触外币的机会,西南地区极少的外贸部门也跟普通老百姓没交集。
江州有人换粮票,换美刀的几乎看不到。
他一直想当然的以为都在六七八左右的汇率比例,其实就两三块,当然普通人根本兑换不到这个价位。
赶紧签约七万块买下这台“柔顺毛巾”生产机。
要理解下章兰芝的单词量,她根本没听过这个柔顺+毛巾的组合词,只是靠比划大概知道是生产的这个东西。
让卫东给她解释的时候又不好说是擦皮燕子,就拿着卷筒纸说是卫生用擦嘴擦脸,于是柔顺和毛巾这俩单词拼起来的用品,她就以为真是擦嘴擦脸了,还摸摸,遐想要是自己在火车洗手间用这个临时洗洗脸,好像是真不错哦。
就没深究后面一堆技术用词。
最好笑的是人家本来还想操作按钮给让卫东演示下,结果刚通电,就被工作人员过来通知立刻断电清场了。
让卫东只好让人家把操作步骤写下来,现在就把设备打包封装,他去询问工作人员能怎么运回江州。
原本没有外贸资质的机构根本不允许随便跟外商签约,尤其是对外销售,只能统一由外贸部门做,不然国内相互杀价不是肥了外国人么。
这就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