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辆停在村口,比寻常马车要华丽不少的陌生座驾,确实让黄曼曼多看了一眼。
车帘掀开,下来的却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而是一家衣着体面,看着颇有几分家底的外村人。
一问才知,是邻近大王庄的富户,听闻了杨家村臭豆腐的绝妙滋味,特地赶来采买,一开口就是两百份。
黄曼曼淡然应对,不卑不亢地说我们只是收购泡菜,臭豆腐是绝对不卖的,只是独家供应给聚贤楼。
这户人家的到来,仿佛是一个信号。
自那日黄曼曼宣布将收购范围扩大,并且统一价格为六十文一坛后,杨家村的村口,便肉眼可见地热闹了起来。
起初,还有些本村的村民心里犯嘀咕,觉得少赚了十文钱。
但当他们看到邻村甚至更远村子的人,用牛车、板车,甚至直接背着泡菜坛子,络绎不绝地涌向杨家村时,那点小心思早就被眼前的景象冲散了。
“哎哟,今天刘家坳的人也来了!”
“可不是,我瞅着李家湾的也派人来了,拉了小半车呢!”
“啧啧,还是曼丫头有法子,这十里八乡的泡菜,怕是都要往咱们这儿送了!”
村道上,时不时就能看到推着车、挑着担的外村人,脸上带着一丝期待和紧张,向着王春花家收购点走去。
而随着人流量的激增,黄翠莲的年糕生意,也意外地火爆起来。
黄翠莲依旧是那副懵懂模样,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子上,身前摆着一个大木盆,盆里是切得整整齐齐的白嫩年糕。
她不会吆喝,只是偶尔有人问津,她便抬起头,露出一个憨憨的笑。
可架不住来往的人多啊!
那些外村人送完泡菜,拿到铜板,腹中饥饿,看到这白净软糯的年糕,闻着那淡淡的米香,总会忍不住买上一两块垫垫肚子。
“大妹子,这年糕咋卖的?”
“甜的,三文钱一块。”黄翠莲慢慢地说。
“来两块!”
“好。”
黄曼曼让母亲做的年糕,用料实在,口感又好,渐渐地也有了口碑。
有时候黄翠莲甚至来不及做,杨富贵和黄小石、黄小丫都会在黄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