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们都轮流给社员们上过课,姜珠的妈妈也讲过,可惜讲得不是那么好。去公社当老师的知青张建国讲得最好,生动有趣,大家更喜欢张建国上的课。
姜奶奶,“嗨,这有什么可怕的,人来了接收,不就得了!”
姜大伯,“妈,话是这样说,可是听说其中有个被特别表扬的知青点名要来我们大队!不怕知青来,就怕知青闹事,到时候起了冲突,伤了谁都不好!”
姜老三,“可不是!妈,这种能被特别表扬的,可都是有本事的!有本事的人能让自己吃亏?要是管的住还好,要是管不住,让我们大队的人吃亏?”
姜奶奶听着姜老三的丧气话,忍不住瞪了姜老三一眼,“干什么?怕什么?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还怕一个外乡人?”
姜奶奶见说来说去没一个爱听的消息,生气道,“说来说去,你们知道来的是谁?有几个人?”
姜大伯,“妈,这不来的知青太多,下面的都有意见了,都不太愿意。今年又没有补贴,各个公社都闹着少分一些。听赵书记说,他还要去县里开会,明天我们去公社拿了名单再去县里接人!”
姜奶奶,“那指名要来我们大队的叫什么名?是男是女?有听说为人怎么样?”
姜大伯,“是个女知青,名叫谭琴,其他的不知道。”
姜奶奶有些生气,不是说很厉害吗,怎么也不打听打听,好做些准备。
姜大伯娘解围,“妈,会不会是有亲戚在这里,所以指名要来我们这里?”
赵招娣见终于有机会挤兑大嫂,连忙开口,“瞧大嫂说的,在我们大队上,可是没听说谁家亲戚姓谭!依我看呐,是知道我们这边粮食比其他地方多,知青在我们大队过得最好,所以才来的!”
赵招娣见大家都不说话,得意道:“再说了,谁家好人会来找乡下穷亲戚!”
赵招娣平常有事没事攀扯王秀就算了,平常还拉踩姜珠捧她儿子,一直想从姜珠上占便宜给姜林材。
姜老三不爽她很久了,开玩笑道:“二嫂说得对,要是我有二嫂这样的乡下亲戚,我不得跑远一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