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国家考古队中,并不是人人都是史学家,真正懂历史的只占了一部分。
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分工明确,有文物保护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学家、文学家以及文物鉴赏学家等等,还有后勤人员。
在领队张教授的带领下,众人进入裕陵范围。
朱祁钰在裕陵的神功圣德碑前面停下了脚步,即使经历了55级地震,这座碑,在乌龟的背上依旧屹立不倒。
有人好奇问道:“这是什么碑?为什么这座碑上没有字?”
张教授介绍道:“裕陵的神功圣德碑立于嘉靖时期。”
至于为何没有字
“也许是,嘉靖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这位老祖宗的功绩吧。”一名文学家随口回答道。
张教授皱眉纠正:“别不懂装懂,据清人梁份考证,明代长、献、景、裕、茂、泰、康七座皇陵,以前是没有碑亭的,在嘉靖皇帝时才补建完成,当时严嵩希望皇帝为先帝们撰写碑文。嘉靖认为,天命已定,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
“也就是说,不只是明英宗的裕陵,其他陵墓最初也没有碑文,或是由乾隆刻文。”
那名文学家连忙道歉,表示不再胡乱说话。
朱祁钰的视线穿过圣德碑,沿着神路向北眺望,远处的山脉塌陷了一部分,原本破旧的明楼,已然不复存在。
裕陵的陵前三石桥已经塌陷了两座,幸好还有一座主桥可供通行。
由于前段时间下过雨,所以前往裕陵祾恩门的神道泥泞不堪。
祾恩门在地震的破坏之下,半边坍塌。
现在人们看到的祾恩门,其实是在2011年在清代修缮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乾隆皇帝对明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根据民国史料记载:(1935年)祾恩门“已全坍塌,除两山墙尚耸立外,其砖瓦木料,早已无存。”
穿越祾恩门后,便能看到一处地基,这里曾经矗立着一座高大宏伟的祾恩殿。
可惜,在民国时期,裕陵的祾恩殿便毁于一旦。
祾恩殿是明陵中最大的殿,也被称之为享殿,通常用于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