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皇帝也会不定时安排东厂去抽查,再次复查。
关于哪些内容不用上报的,朱祁钰都做出过明确指示。
通政使司查漏补缺完毕后,会根据皇帝批示内容,重新抄写,分发给内阁,以及各大负责部门,如六部,各地官吏。
朱祁钰对奏章只有一个要求,朕宁愿你写长一点(纸张页数亦有规定),也不要一件事情写一本奏折。
自从改革了奏章流程后,朱祁钰明显感到工作量减轻不少。
最重要的是,能绕过内阁,从而实现更大的中央集权。
这时候,就不得不再次提及“六边形战士”朱瞻基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丞相(1380年),由皇帝统领六部,先是在内阁设立“四辅官”,后来废除。
永乐年间,朱棣选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充当“顾问秘书”,品级低(正五品),他们没有实权,只提供参考意见。
洪熙年间,政治制度与永乐年间大差不差,没有什么改变。
宣德年间,朱瞻基这个老登,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偷懒,赋予内阁获得“票拟权”,直接让内阁代皇帝批阅奏章拟意见。
直至成化年间,内阁的权力逐渐上升,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
在嘉靖以后,内阁首辅就相当于宰相了,掌握人事、财政大权,只不过换个名称。
内阁的权力膨胀,会带来什么后果,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朱祁钰不可能容许这个隐患存在,于是改革,让通政使司直接将奏章呈递给皇帝审阅,跳过内阁。
哪里有秘书替老板做主的规矩呀?
后来,内阁的作用,几乎只剩下整理奏章,编撰《明实录》等琐碎之事,逐渐边缘化。
既能减轻工作压力,又能掌控朝政,朱祁钰都佩服自己,居然如此机智?
景泰十一年(1461年),五月三十。
朝堂相安无事,攻打倭国由于要跨海作战,不会那么快。
“朕,打算重修历代帝王庙。”
朱祁钰突如其来蹦出一句话,让殿下的群臣愣住。
明朝的帝王庙,分为皇家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