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回到石桌边,众人围坐一起,桌上的菜肴冒着腾腾热气,散发着诱人香气。杨宝藏率先举起酒杯,爽朗笑道:“来,今日难得相聚,二位不必拘谨,随意吃喝,开怀畅谈!” 说罢,仰头饮尽杯中酒。
一时间,欢声笑语在小院中回荡。一桌人天南地北地聊着,话题天马行空。杨宝藏回忆起自己初来长安城的情景,感慨万千:“我来这长安城,一晃都十来年了。刚来时,人生地不熟,靠着一腔热血,在军中摸爬滚打,才有了如今这点成绩。那些年,经历了太多事,见过太多生死,这座城于我,早已是第二故乡。”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往昔艰苦岁月的追忆,又有对当下安稳生活的满足。
盛宣逸听着,不禁心生敬佩,也敞开心扉,说起自己对未来仕途的憧憬:“杨都尉,我一直向往仕途,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堂,施展抱负。我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此次来参加春闱,便是我迈出的第一步,我定当全力以赴。” 他的话语中,满是年轻人的壮志豪情,眼神坚定而炽热。
一旁的杨夫人和原女正聊到孩子的抚养。杨夫人笑着看向杨素娥,眼神中满是宠溺:“养孩子啊,真是操不完的心。素娥从小就调皮,可又聪明懂事,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心里满是欢喜。” 原女也笑着点头,分享着自己为人母的心得,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育儿经验,气氛温馨融洽。
此时,杨素娥吃饱了,蹦蹦跳跳地跑到一旁,自个儿玩耍起来。她一会儿逗弄着院子里的花草,一会儿追逐着飞过的蝴蝶,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来,为这聚会增添了几分活泼气息。
另一边,杨宝藏和盛宣逸不知不觉聊到了经史子集。杨宝藏虽是一介武夫,却自幼饱读诗书,对各类典籍有着深刻见解。他与盛宣逸侃侃而谈,从治国理政的方略,到民生疾苦的关注,再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两人观点频频碰撞,许多想法竟不谋而合。谈及国家社稷之事,他们时而慷慨激昂,为国家的未来出谋划策;时而又眉头紧锁,为当下的困境深感忧虑。盛宣逸惊叹于杨宝藏的学识,杨宝藏也欣赏盛宣逸的才思敏捷,两人越聊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这小小的后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