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男婴取名李典,字曼成,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在儒学典籍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曹魏阵营中兼具智略与德行的传奇将领。
李氏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山阳望族,至东汉中期已形成\"耕读传家,文武兼修\"的门风。
李典的祖父曾任济阴郡丞,精研《春秋公羊传》,家中藏书逾万卷;叔父李乾则迥异于文人先祖,少时好游侠,善使强弩,熹平年间于钜野聚宾客数千人,形成地方武装。
这种\"儒为体,武为用\"的家族传统,在李典身上打下深刻烙印——他三岁起随族叔读《孝经》《论语》,七岁能诵《诗经》名篇,九岁开始研习《孙子兵法》,同时每日随门客练习骑射,少年时便已能开二石之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乱。
时年十四岁的李典目睹叔父李乾率部归附曹操,开启李氏家族的政治抉择。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兖州空虚,吕布乘虚而入。
李乾在钜野遭遇吕布部将薛兰劝降,史载其\"裂帛书‘忠’字于胸,引刀自刎\",以死明志。
堂兄李整接管部众时,李典已随族中长者参与军事会议,常于地图前指陈攻防要略,令诸将惊叹\"此子有古良将之风\"。
建安元年(196年),李整病卒,十八岁的李典临危受命。
曹操召见这位少年将领时,见其\"长身玉立,儒冠博带,腰间悬剑却无杀伐之气\"
,不禁发问:\"闻卿好《左氏春秋》,可通兵略乎?\"
李典从容对曰:\"昔穰苴以《司马法》整军,孙武以《春秋》大义论兵,典虽不敏,愿以仁为锋,以义为刃。\"
曹操抚掌称善,即日拜其为颍阴令,兼领部曲。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的兖州拉锯战进入白热化。
五月,吕布屯兵濮阳,其部将薛兰、李封据守钜野,互为犄角。
曹操率军攻钜野,吕布亲率五千精骑来援。
时李典初掌部众,奉命率千余骑绕后袭击吕布粮道。
据《三国志·李典传》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