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读罢,大为惊异,从此对曹植宠爱有加,甚至在与谋士们谈论继承人问题时,多次流露出对曹植的赞赏,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曹植不仅文采出众,还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十六岁那年,他随父东征乌桓。
此次出征,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但曹植并未有丝毫退缩。
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曹操在途中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观沧海》,而曹植也受到父亲的感染,创作了《白马篇》。
诗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以一位英勇的游侠儿为原型,展现出少年曹植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诗中对游侠儿高超武艺的描写,以及他为国捐躯的决心,字字铿锵,充满了阳刚之气,成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此时的曹植,在文学与军事方面初露锋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让曹操对他寄予厚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植逐渐从一个单纯的文学青年,卷入了激烈的世子之争。
在这场关乎曹魏政权未来走向的权力角逐中,他的才华与性格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吸引了众多文人谋士的追随。
丁仪、丁廙兄弟出身名门,博学多才,尤其擅长文学创作,他们对曹植的才华极为钦佩,认为曹植才是最适合继承曹操大业的人选;杨修更是聪慧过人,学识渊博,曾担任曹操的主簿,对曹操的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彻。
他们组成了“曹植四友”,成为曹植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在曹操面前极力推崇曹植。
丁仪兄弟常常在曹操面前夸赞曹植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杨修则凭借自己在曹操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