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6/7)页
在政治失意后,对理想和美好的一种寄托与追求。
    赋中洛神的形象,象征着曹植心中美好的理想和无法实现的抱负。
    他与洛神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也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无奈和痛苦的心境。
    此赋对后世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顾恺之根据《洛神赋》的内容创作了《洛神赋图》,这幅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展现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恋的场景,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元代赵孟頫的楷书《洛神赋》,字体工整秀丽,笔力遒劲,将《洛神赋》的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完美结合,也备受后人推崇。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植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认为新帝即位,或许会改变对他的态度,给予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于是,他再次上书曹叡,表达自己愿意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在《求通亲亲表》中,他写道:“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弘,莫过于博施;仁风之美,莫大于降爱。故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崇唐虞之德,弘成康之化,简良才,举贤善,亲亲显用,博纳至言。”言辞恳切,希望曹叡能够重视亲情,给予他和其他宗室子弟更多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曹植的希望再次落空。
    曹叡对他依然严加防范和限制,继承了其父曹丕对宗室的猜忌政策。
    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曹植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他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因为曹叡的继位而得到改善,反而更加艰难。
    他的府邸破旧不堪,身边的侍从也所剩无几,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需要向朝廷申请。
    尽管生活困苦,精神压抑,但曹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后期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之情。
    《赠白马王彪》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6/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穿书校园,我癫亿点怎么了?重回70:囤满物资,替妹下乡!这个妖师有点无敌天命神算四合院,我的新生孽徒快滚,师娘顶不住啦!我非池中物退学三年后,我开着六代机空降校庆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