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5)页

    况且朱瞻基给出的价格本就不低,对他们来说,既能让太子满意,自己又无损利益的事,自然不会拒绝。
    甚至有几家世族主动献出地契,免费交给朱高炽,但朱瞻基并未接受。
    凡是送上地契的,地契照收,但相应的银两必定按时足额奉上,一分不少。
    免费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吃的,更何况这些人都精明得很。
    今天接受了,明天可能就有人借太子之名胡作非为。
    自己并不缺钱,没必要因小利而缩小格局。
    各类田地收购完毕后,朱瞻基这边也没闲着。
    一方面催促玻璃厂加快玻璃生产;另一方面也让周忱召集更多工匠,加上最初为朱瞻基搭建温室的二十多名工匠带领,
    短短几天,应天府郊外便新增了数百个温室。
    这些温室皆以太子府内的温室为蓝本建造,背阴面为保温墙,主体以水泥为骨,外覆玻璃并用木条加固成型。
    在原有的草棚之上,又覆上一层可自由开合的草席,用于夜间保暖。
    结构简易,搭建亦不费事。
    完工当日,朱瞻基便将避难而来的应天难民悉数安置其中。
    这是首批难民,约五六千人。
    尽管暖棚不多,但一个棚能容许多人。
    有遮风避雨之处,总胜于露宿街头。
    随着难民的加入,暖棚的修建也多了人力。
    一些身强力壮的,主动跟随工匠帮忙砌墙之类。
    体弱者则开始耕种已建成的暖棚。
    这些都是好事,一切井然有序。
    太子府内,
    经过两天校对与朱高炽提供资料,大明首份报纸终告校对完成。
    有了范本,朱瞻基连忙告知父亲,随即前往事先布置好的报社。
    这家报社是朱瞻基早先选定的富商宅院,占地颇广,约两三亩。
    朱瞻基买下后加以改造。
    前院设为报社办公区,主要负责稿件接收、初筛及后期发行。
    门口早已挂上皇家人民日报牌匾,由朱高炽亲笔书写。
    大门两侧朱瞻基撰写的对联,经朱高炽重新抄写后装裱于两侧。
    后院改为仓库与印刷室。
    
第(2/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踹翻渣男后,她被太子爷壁咚了傅律师,太太说她不回头了公司年会,我意外成了总裁夫人八零娇艳美人,离婚夜硬汉破门强宠财戒穿书校园,我癫亿点怎么了?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退学三年后,我开着六代机空降校庆醉仙葫吴云肖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