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对,我那侄子就是个石匠,手艺可不赖呢!”一位老石匠兴奋地说道,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手中的凿子在坚硬的石头上不停地敲打着,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仿佛是在为他侄子的技艺喝彩。
“要是能被朝廷招揽,那可真是光宗耀祖啊!”另一个人附和道,眼中透露出对老石匠侄子的羡慕之情。
老人家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陛下如此英明,咱们大雍的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咱们这些手艺人,只要有真本事,就一定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大雍皇宫内,李云湛正坐在龙案前,手中拿着一份份奏折,眉头微微蹙起,认真地计算着各部的财政收入。他面前摊开的奏折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数据。
税务部收入,总计为八百九十万贯,。”李云湛低声念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他拿起笔,在奏折的空白处批注道:“此乃百姓安居乐业、工商繁盛之成果,望诸臣勤勉尽职,勿负朕望。”
接着,他又翻开工部的奏折,上面详细记录了各项工程的开支与收益。他仔细查看后,说道:“工部今年承接了皇宫修建……五处工程,耗费铜钱二百四十五万贯,但通过出售城砖残料等,回笼资金七万贯。此外,新开设的官营水泥厂,盈利十三万贯。”他拿起算筹,轻轻拨动,算出工部今年的净支出为二十五万贯铜钱。
李云湛微微点头,心中暗自盘算:“今年国库充盈,足以支持明年的大规模水利工程,还能拨出一部分用于赈灾和扶持手工业发展。大雍的根基愈发稳固,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更好。”他提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准奏”二字,随后又写了一道圣旨,命税务部拨款二十万贯铜钱,用于奖励和扶持民间技艺高超的工匠,鼓励他们为朝廷效力。
放下笔,李云湛的眉间微微皱起,目光落在奏折的空白处,似乎在思考着更长远的计划。他低声自语道:“,开支亦不可小觑。仅边疆的烽火台修缮一项、兵甲更新,至少需三十万贯。
明年开春的水利工程,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五百万贯也打不住;还有农业,推广新种、改良农具,至少也要一百万贯……”
他深深地叹息一声,缓缓地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