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母道:“羽绒服内胆很暖和。之前我们二老和康康冬天来,阿嫣都给置办了。要不你们问问阿嫣多少钱,在哪买的?”
她自己攒绒毛给方健做了一件坎肩。不好看,但暖和。这半年多也养了不少鸡鸭,又攒了不少。能给方健把袖子也接上。但再做一件大人的却是不够了,应该能够给方芳做一件。
一问,林嫣道:“二三十来块一件。这个不好买,也是托王同志在上海的羽绒服厂才买到的。”
方明华和袁淑芬对视一眼,好贵!他们还是买几块钱的棉花来弹吧。
方明澈道:“生意不是好起来了么。方健和方芳既然有自家制的了,你俩就各置办一件嘛。回头手头松动了把钱给阿嫣就成。尤其你们早上六点起来开门,那会儿可是刺骨的寒风。又是头回来首都,冻病了药钱更贵。”
方明华道:“你是说,让我们也提前消费?”
“有什么不可以的?不要有钱了光是会存钱。这是生活必需品,该买就得买。”
方明华和袁淑芬还是很舍不得,加起来岂不是要五六十。
方母想说把那两件军大衣就给他们穿,被方父的眼神制止了。等没人了她就问,“为啥不行?明澈应该也不会挑这个礼。”
方父道:“我看过了,这两件和明澈往年穿的有些差别。明澈的是托他一个当兵的学生搞的。那就是当兵的穿的。小王给我们拿的这两件,怕是他爷爷的。让老大穿着将官的军大衣去跑堂,有些不大合适。给咱们的,咱们就自己穿。随便他是让老二垫钱买羽绒服,还是自己称棉花来加厚了。”
最后方明华两口子就选择了称棉花来加厚。反正家里老的、小的不冷就行了。他们穿短款的厚棉袄好干活,多活动就是了。而且,守着灶台哪会有多冷?
至于贴出去的招工启示,也很快就有人来了。
第一个来的就是明发,“天气冷了,我那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我就干脆冬天卖起了炒饭。但是白天,也想找个活儿。”
他就用套圈赚的一两百块钱买了辆旧三轮车,弄的车摊。就在大栅栏夜市里卖,赚个辛苦钱。一晚上赚个两三块不是什么大问题。一起摆摊的人还挺爱来光顾的。
但白天肯定也行利用起来。一看方明华两口子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