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第二节转向判断主体的差异性:\"靓唔靓,睇你点讲?\/睇佢点话?睇我点解:\"这三个短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体间性结构,指出\"靓\"并非客体的固有属性,而是产生于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随后诗人以两种鸡肉的对比具体化这一思想:\"鸡项咁细,爽滑脆嫩\/鸡嘟谢嘅,啲肉腍啤\"。通过\"鸡项\"(小母鸡)与\"鸡嘟\"(老公鸡)的味觉对比,诗人展示了价值判断如何依赖于具体语境与主体需求。\"嗏实啱我,啱啱你哋?\"这一问句将个体偏好与群体接受之间的张力推向顶点,暗示任何判断都既是个人化的,又必须面对他者的审视。粤语特有的\"啱\"字在此承担双重语义,既指口味上的\"合适\",又暗含价值上的\"正确\",巧妙连接了感官与伦理两个维度。
诗歌的结尾部分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靓唔靓,啲嘢\/靓唔靓,你,我,佢\/心照噈靓啦哈……\"。诗人将\"啲嘢\"(物品)、\"你、我、佢\"(主体)并置,最终落脚于\"心照\"这一境界。\"心照\"在粤语文化中指无需言传的默契理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价值共识。从开篇的困惑追问到结尾的会心一笑,诗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循环:价值判断始于质疑,经过主体间的对话,最终抵达超越性的理解。末尾的\"哈\"字以语气词收束全诗,既保留了粤语口语的鲜活感,又赋予哲思以轻盈的诗意,展现了诗人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从诗学传统看,《靓唔靓啫》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即物即理\"的传统,却赋予了全新的现代内涵。如同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树科通过\"鸡项鸡嘟\"的日常意象,探讨了认知的相对性问题;如同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的公案,诗人最终以\"心照\"指向超越言诠的领悟。但与传统诗歌不同,树科的思考扎根于现代消费社会的经验,其价值困惑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诗中反复出现的\"先\"字(\"点话靓先喺唔系啱先\"),暗示了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任何判断都需要在具体情境(\"先\")中临时确立,传统提供的永恒标准已然失效。
在语言策略上,诗人充分利用了粤语的音韵特质与语法弹性。全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