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4)页
明已立国二十几年,天下安定,四海归心。”
    “大诰所定的条款,太过严格,执行困难,皇爷爷其实早就有心想改。”
    “只是大臣们都不敢在此事上谏言,皇爷爷也不太好收回原来的成命。”
    “而爹爹去后,若要惩办朝中勋贵武将,大诰便还有极大的作用。”
    “如今我既然将我舅姥爷等人保下来了,大诰就再无必要了。”
    “此时再刊登大诰,只会引人误解。”
    “以为我日后若执掌朝政,也要推行严刑酷法,血洗朝堂。如此会令别人害怕而更加强烈的反对我。”
    “对我争夺储君之位,极为不利。”
    “何况皇爷爷也希望未来大明的继位者,是一位仁君。”
    对于老朱的这一心思,朱允熥倒是摸得很透。
    毕竟,历史上老朱能选朱允炆作为储君,继承大明江山,就是最好的明证。
    自古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奏王晋王燕王,都是统兵大将。
    若是传位给他们,难免不继续征战。
    朱允炆显然就不会了。
    不过,老朱还是看错了,虽然朱允炆确实不似朱棣那样,对继续北征北元,开疆拓土念念不忘,却因为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四年的内战,耗尽大明精锐,也给了草原部落重新崛起的机会。
    朱棣当皇帝之后,虽然率军五征漠北,却始终没有能消灭北元残余势力。
    有明一朝,北方边境的安宁稳定,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其中固然有封建时代草原部落难以征服的种种顽疾,但靖难之役对大明国力的严重消耗,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在此时老朱的心中,大明在他之后,也要和汉朝一样,再经历一次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好,那就听殿下的,第二版刊登《大明律》。”
    杨士奇倒没有再反对。
    事实上,他想刊登《大诰》,也是基于从讨好老朱的角度出发。
    在杨士奇心中,同样认为《大明律》相对《大诰》更合理。
    法外加刑,对国家的治理,并不是一件好事。
    既然朱允熥认为大明律实际上更符合老朱的
第(3/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重生之商业鬼才老婆改嫁杀父仇人后,我提刀上门参加前女友婚礼那天,我摊牌了抗日:我有十亿预备役!重生江湖大佬,从遵纪守法开始邪魅王爷:王妃命里缺我师娘别闹,徒儿要下山去祸害未婚妻了神的眷属宦海狂澜修道十年,徒儿你该下山成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