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3)页
。大食国使者亦至,手持《古兰经》曰:「我教言『清洁是信仰的一半』,与贵国『扫心』之理相通。」郑和命人以汉文翻译《古兰经》「净心」章节,录入《永乐大典西洋卷》。
    忽有吕宋国王遣使泣血求助:「本土被『机械魔兵』侵袭,其兵以截教『机关术』制成,能喷烟雾、发雷霆,百姓谓之『番鬼火』!」郑和遂拨出十艘宝船,载「三教护世旗」与「明王经」译本驰援,船过之处,海上浮起万千金莲,每朵莲心皆现「慈悲」「忍让」「和平」等各国文字,竟将魔兵烟雾化作甘霖。
    第四折 截教退隐无底洞 仁宣德化被远荒
    覆海大圣屡战屡败,率残部逃入东海「无底洞」。此洞在历史上本为传说中的「归墟」,小说中则被演绎为截教最后的据点,洞门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八字,乃通天教主遗训。郑和命人在洞口设「三教共融碑」,碑身刻《道德经》「兵者不祥之器」、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佛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即不随其生死相续」,从此截教水族再未出扰海疆。
    宣德朝中后期,西洋诸国皆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扫心之法」,明朝在广州设「三教译馆」,专授儒释道经典与阿拉伯文、梵文。暹罗国仿大报恩寺建「三宝佛塔」,塔顶亦置琉璃佛灯;满剌加国将「扫心」定为国俗,每月初一全民沐浴更衣,诵「三教共融偈」。一时间,「永乐余威」远播三洋,竟有「海不扬波二十年」之盛。
    第五折 仁宣之治歌盛世 扫心之法证无为
    回到东土,但见「仁宣之治」已臻极盛:运河漕粮岁达四百万石,苏州府亩产米三石(据《明史》载实际约一石),民间「路不拾遗」虽为小说夸张,却暗合《明史》称「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的记载。宣宗常于西苑与三杨论道,以「扫心」为喻:「朕每日临朝,如对心镜,唯恐有一丝贪嗔痴慢疑,累百姓心垢。」
    一日,宣宗见宫人以金箔贴窗,忽忆迦叶尊者「心净何须外饰」之语,遂下诏禁宫廷奢华之风,将金箔熔铸为「扫心钟」,悬于午门,钟声清越,可传十里。此钟后来成为「仁宣德政」的象征,与成祖「护世旗」、姚广孝「扫心帚」并称「明朝三宝」。
    尾折 海晏河清昭圣治 三教同光耀
第(2/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逆天剑帝我死后,嫡兄们都疯了道界天下偃师圣手:开局被挖傀儡心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利用完我就丢掉?俏知青她不忍了官路:从与女书记陷入绑架案崛起道教神话:我乃世间最后一位真仙绝世游龙医王吴云肖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