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去看看。\"何大清深吸一口气,推开实验室的大门。
实验室内,二十多名科研人员早已各就各位。中央平台上,一台银灰色的机器静静矗立——这就是\"怀柔中兴一号\",华夏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与使用电子管的老式计算机相比,它的体积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耗电量更是大幅降低。
\"何书记!\"年轻的工程师小王快步迎上来,\"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了,就等您下令开机测试。\"
何大清环视四周,每一张面孔都写满期待。这些人中,有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技术骨干,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像张明哲这样被他从海外\"挖\"回来的专家。
\"同志们,\"何大清的声音在实验室里回荡,\"今天我们进行的不仅是一次技术测试,更是在为华夏科技的未来开辟一条新路。无论结果如何,你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走到主控台前,手指悬在电源开关上方:\"开始吧。\"
随着开关按下,机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指示灯依次亮起。屏幕上,一行行代码开始滚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盯着显示器的变化。
十分钟后,当第一个计算结果准确无误地显示在屏幕上时,实验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有人跳了起来,有人相拥而泣,张明哲则紧紧握住何大清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我们成功了!\"小王激动地大喊,\"运算速度是电子管计算机的二十倍!功耗只有三分之一!\"
何大清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刻,他想起了两年前自己远赴m国招揽人才的艰难历程。
那是1969年的夏天,何大清以商务考察的名义前往m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当时还在ibm担任工程师的张明哲。
\"张博士,华夏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何大清开门见山,\"我们正在研发集成电路计算机,但缺乏核心技术的突破。\"
张明哲推了推眼镜,露出礼貌但疏远的微笑:\"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