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陷入了内耗之中,她想不明白,好好的一家人,在后面短短二十多年,怎么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后面,她总结了几点。
第一,几个孩子各自成家后,角色的转变,他们从兄弟姐妹转成为了大家庭的家庭成员,他们也要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同时私心也更多的往自己的小家庭倾斜。
第二,随着责任的加大,生活成本的增加,在涉及大家庭财产利益分配以及付出,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出现分歧。
第三,攀比,上辈子李保国就嫌李保军被骗,家里为他还债花钱了,嫌李保军离婚入狱花家里钱了,所以心里不平衡使劲的吸大家庭的血,他认为他吃亏了。
李保国夫妻这么干,李保海夫妻也有样学样,都是家里的儿子,两个哥哥都这么干,他凭啥不这么干?
三兄弟争的面红耳赤,都觉得父母偏心,后面甚至对父母供保喜这个妹妹上大学也有了意见。
而李保喜因为自己的合法利益被侵占,也跟父母生出了隔阂,认为父母太惯着哥哥们。
第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下面几姊妹,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在处理家庭矛盾不理解,不认同而引发出的冲突。
第五,配偶因素影响,几个儿媳妇都是率先考虑小家庭,因为一些利益关系争吵而加深本就紧张的大家庭关系。
第六,缺乏有效的沟通,大家各自忙碌,全都一肚子怨气,相互仇视,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占,遇到问题不沟通,一个个的相互猜忌和误解,最终积怨越来越深,弄的反目成仇。
弄到最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吃亏了,谁都觉得父母偏心,觉得自己被亏待被伤害。
大家攀比着得到的,衡量着付出的,觉得对方得到的更多,对方应该管父母,既然对方也不管父母,那他们也不管。
而其实呢,张荣英和李金民只是跟大多普通父母似的,不管哪个孩子有困难都想伸手拉一把。
他们不可能看着李保军被追债入狱不管。(南下被骗,离婚入狱)
他们也不可能看着李保国和李保海有大好的前途不支持。(一个调去沪市定居,一个出国。)
更不可能看着孩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