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功率测试时,实验室警报骤然响起。模拟量子脉冲击中护盾的瞬间,本应剧烈消耗的能量读数却逆势上扬。
马洛克推了推滑落的眼镜,憨厚的脸上绽开傻笑:\"活见鬼!这护盾在"吃"能量!\"
实际上,这正是双系统联动的精妙之处:量子传感器捕捉攻击的量子态特征,引力场共振模块则将冲击能量转化为维持护盾的动力,形成能量循环的闭环。
数字模拟演练的星空下,200艘战舰的护盾矩阵如银河倒悬。面对持续半小时的饱和攻击,能量读数仅下降17。
维克斯握紧拳头,沉稳的声音难得地发颤:\"我们造了座会呼吸的要塞!\"
泽娜兴奋地在控制台前跳跃,全息投影里,护盾表面流转的能量光带如同液态星河,既能通过量子态折射高能粒子束,又能用引力场偏转动能武器,甚至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反击储备。
这座流动的光之壁垒,不仅重新定义了星际防御的标准,更让能量从消耗品蜕变为战略资源。当敌方的攻击越猛烈,护盾反而愈发璀璨。
这是二级中等文明对宇宙攻防法则的一次华丽颠覆。
智能复合能量护盾以量子态调控与引力场共振双系统联动为核心原理,基于量子态多维调控理论实时感知攻击能量的量子特征,运用引力场共振耦合技术将冲击能量转化为维持护盾的动力,形成能量循环闭环。
制造过程中,科研团队在环形充能环内将暗物质纤维编织成核心框架,植入纳米级量子传感器与引力场调节装置,经反复测试优化双系统协同机制。
该护盾具备毫秒级响应速度,可在001秒内解析攻击频率并调整防御策略,能同时抵御能量与动能双重攻击,模拟中200艘战舰组成的护盾矩阵面对半小时饱和攻击仅消耗17能量,不仅能有效守护舰队安全,更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反击储备,成为兼具高效防御与战略续航能力的星际防御利器。
35 新型智能机器人好似钢铁洪流
在真空与辐射交织的星际战场,碳基生命的脆弱性如同暴露在烈日下的露珠。林轩舰队的一大特点就是几乎没有碳基生物参与作战。这是他量子态意识流的特殊优势赋予的战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