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方面,”张卫国语气加重了几分,“我个人倾向于引进长白猪。我了解过一些资料,听说这种猪瘦肉率高,长得快,适应性也好,适合我们这种规模化养殖。”
“喂养方式上,我们考虑的是土洋结合的方式。”
张卫国想了个词:“就是既采购一部分科学配比的精饲料,保证营养全面。也结合咱们农村传统的办法——煮猪食。野菜与米糠、剩饭、碎米等混合,加水在大锅里煮,这样能降低点成本。”
我了解过,这样混合喂养下来,大概7个月,第一批猪就能出栏。”
“等第一批顺利出栏,积累了经验,摸索出了适合我们村的模式,我们就打算扩大规模,第二批争取能达到3000头的规模!”
张卫国说到这里,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那股子劲头,让郑孟洲看得暗暗点头。
郑孟洲心里评价道:这小子,不光有想法,规划得还挺细致,是个干实事的人。
最后,张卫国语气更加诚恳,带着一丝请求:“郑校长,说一千道一万,我们最缺的还是技术。我们是真心想搞科学养猪,想把这个事做成一个能持续发展,让乡亲们长期受益的产业,形成一种新的模式。”“所以,我们斗胆想请农大这边,能不能派两位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员同志,常驻我们村,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村民?”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郑孟洲,带着无比的期待:“这事儿,您看能成吗?”
郑孟洲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卫国同志,你的想法很好,规划也很有条理。你提出的请求,原则上,我们农大是支持农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是应该帮忙的。”
张卫国和张胜利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但是,”郑孟洲话锋一转,“我们农大派技术人员下去,不是简单地去当个‘技术保姆’。我们要做,就要做出标准,做出示范!”
他身体微微前倾,神情有些严肃:“我可以答应派技术员去你们村,而且是骨干力量!但前提是,你们的养殖场,必须严格按照我们农大这边制定的科学标准来执行!”
“具体来说,有几点:第一,统一供应优良种猪,品种由我们专家团队选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