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没说办不好就解散的原因,但是杨林明白。筹建讲武学堂这事儿从大明开国至今就没有过,万一办不好就容易惹麻烦。别看文官们可以弄什么东林、岳麓、嵩阳、白鹿洞等书院,名义上是士林中人学习四经五书圣人之言啥的。其实质就是拉帮结伙在官场上互相借力,是对抗皇权、把持朝政、控制官场的重要手段。好处那是大大的。
但武官要筹建讲武学堂,那么文官们就会问,你想干什么?难道想和我们一样把天下武夫都弄到你的讲武学堂里去,然后把持大明整个军伍?这不行,不能让你们开这个头儿。万一哪天造反那我们不完了吗?
所以杨林明白,讲武学堂他不仅要办好,而且还不能让文官们抓住口实和把柄。那么化解办法就是快速招揽人才,对后金方面不仅要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要占优。只有不断地挤压后金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才能体现讲武学堂的价值,才能堵住那些文人们的嘴。
熊廷弼虽然说没法在资金上支持杨林筹建讲武学堂,但是他的回复依然让杨林很高兴。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意图。如果这位经略大人说不行,那他也是没辙。
其实熊廷弼作为官场沉浮几十年的一方封疆大吏能看不出杨林的用意吗,可为什么没有阻止?除了他要提携栽培杨林以外,他也想看看这位年轻将领究竟会把讲武学堂办成什么样。另外武人出身的他并不歧视武人,因为他理解武人不被重视、被歧视的苦楚。对于讲武学堂,他认为不过是让官兵读书识字、学习兵法的学校。
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应该支持。但是从文官的角度看,这事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军中的“东林书院”。杨林这小子有野心,他想当军中的“顾宪成”和“高攀龙”。不过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无法来佐证这件事。所以他抱着“静观其变”的心理要看杨林下一步怎么做。
杨林在给熊廷弼的函件中写的很清楚,讲武学堂教授的科目主要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军、兵法五大科目。
其中每一个大科目下包括数量不等的小科目。如步兵科目里的队列、格斗、战术、土工作业等;再如骑兵里的集结、冲阵、追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