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穿越还有什么意义?
从上古部落炎黄开始,其实华夏就一直都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着发展。
夏商周是一个体系的,到了周王朝的时候分封诸侯,走在了世界的先列,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体系,更是沿用了千年的有效治理分封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验证了大分封模式在华夏这种广袤的国土上的绝对不适合。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使得华夏意识到只有大一统才能带来安全感。
也就诞生了秦始皇。
车同轨,书同文!
这是秦始皇的伟大,也是华夏的伟大。
毕竟在西欧那么点地方,竟然有那么多的语言和文字……
但是在大汉之后,『天子』模式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动了。
天子模式是大汉的创举,但是……
斐潜叹了口气。
三国之后,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冲击反而强化了集权需求。
五胡乱华、蒙元入侵等事件之后,重建的王朝选择的是继续强化『天子』模式,而非去革新传统的政治阶级制度。
要说华夏完全没有改变的触发点,倒也不是。
或许唐朝的天可汗,也曾经是一个契机?
但是唐朝的天可汗模式,其实更像是天子模式外挂上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度。
唐太宗接受『天可汗』尊号,确实是创造性地将中原『天子』与草原『长生天』结合。这种双重合法性使其既能通过儒家礼制统治中原,又能以盟誓、神判等方式维系草原部落。只不过唐朝的『天可汗』,更多的只是在虚名上,甚至是唐朝自己华夏地区的自我标榜,外族使者口头宣称,至于在外域之中是不是有『天可汗』的名号,是不是遵从『天可汗』的号令,都是存疑。
同时,唐朝后期过度依赖蕃兵蕃将。没有用唐人治理胡地,种下了安禄山这样的恶果。这种『以夷制夷』策略,显然不是长久之策。在中央强势时或许有效,但一旦华夏中央主权衰弱,反而成为叛乱温床。
而且在进贡体系上,唐朝也长期处于华夏『人傻钱多』的状态,为维持朝贡体系,唐朝实施『厚往薄来』政策,为了维护面子,而丢了里子。
当然,斐潜觉得这其中可能还有唐朝士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