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及其之前,黄河汹涌澎湃,奔腾的河水时常冲垮堤坝、淹没农田,有尤甚者动辄改道,下游地区几乎笼罩于水患之中,每每溃堤、改道,造成农田淹没、流民无数。
汉明帝决心治理黄河,于是派遣王景治河。
王景征发徭役数十万人,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改变黄河原来的河道,修筑千里长堤,使黄河水顺着地势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然后着手整修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自此,奔腾咆哮的黄河再不复往昔之祸患,灌溉农田、运输货殖,安靖四百余年矣。
何至于到了今日,便要再度治理黄河?
房俊指着案上书册,缓缓道:“整个夏日,书院学子游历四方、增长见闻,有多人沿着黄河考察水文,发现黄河水位较之前朝开皇年间的记载,已经上涨了一尺有余。 ”
一直坐在旁边不声不响的刘祥道忍不住,问道:“黄河大堤普遍高出水面甚多,纵然上涨一尺,也无关紧要吧?越国公有些杞人忧天了。 ”
房俊看了他一眼:“问题自然并不在于水位涨了一尺还是两尺,而是其上涨之原因。若不能溯因循果、未雨绸缪,百年之后会否上涨一丈?当然,毕竟是百年后之事,届时亚台早已埋入黄土、骨肉腐朽,纵然黄河下游河堤崩溃、千里泽国,也与你无关。 ”
刘祥道面红耳赤:“却不知越国公如何溯因循果? ”
房俊指著书册:“这些年关中之开发日趋加剧,采伐森林、开垦荒地、人口加剧,诸般原因造成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越来越多的黄泥、沙土被雨水冲入河道,又被河水带去下游。下游地区地势平缓、水流减慢,泥沙沉入河底、淤积河道,导致水位日趋上升。 ”
有赖于王景之功,由东汉以来,至唐宋之时,黄河较为温驯,并未有大规模的河水泛滥。
然而也正是由于河水稳定、未有水患,便使得治理黄河的脚步放缓、甚至放置一旁、不闻不问,终至上游之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积重难返,动辄泛滥、改道,酿成大患。
若能从根源之上加以重视,何至于这条母亲河在几百年后成为中下游百姓之噩梦?
刘泊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