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当我们翻开西方编纂的世界史教材,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叙事:公元1500年以前的人类文明史是欧洲的“中世纪黑暗”与东方的“停滞不前”,直到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才由西方开启现代文明的新纪元。这种精心构建的“线性进步史观”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通过系统性淡化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将人类文明的现代转型简化为西方文明的单极演进,进而在精神层面完成对其他文明的降维打击。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远甚于坚船利炮的物理征服,它试图从根本上动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价值认同。
    17世纪的伦敦皇家学会曾流传着这样的惊叹:“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掌握了高炉炼钢技术,而我们的祖先还在森林里茹毛饮血。”然而这种客观认知很快被殖民扩张的利益需求所扭曲。西方传教士在明末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尚将明朝标注为\"声教文物,东至日本,西至古里,南至暹罗,北至鞑靼,莫不尊亲\"的文明中心;但到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格尔却在《历史哲学》中宣称“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只是君主专制的重复”。这种认知倒错的背后,是殖民主义者通过学术造假进行的文化斩首——他们需要将东方文明贬低为“停滞的帝国”,才能为自身的侵略行径披上“文明开化”的合法外衣。
    而满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客观上成为这种殖民叙事的共谋。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在收录古籍时删除毁禁书籍3000余种,仅“胡、虏”等字眼的修改就达数万处。更具破坏性的是对明朝历史的系统性改写:《明史》中将郑和下西洋描述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面子工程,却对舰队携带的先进火器、测绘技术和医药典籍避而不谈;将晚明的资本主义萌芽诬称为“奢靡之风”,刻意淡化江南手工业工场与欧洲同期工业革命的平行发展。这种“去汉化”的统治策略,最终催生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奴婢心态——当一个民族开始相信自己的文明天生落后,也就失去了反抗的精神动力。
    明朝如何定义人类文明。1405年的刘家港码头,郑和船队的宝船首尾相连达十余里,12张十二丈高的帆布在海风中猎猎作响,这种长148米、宽60米的木质巨舰,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大整整四倍。船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能与超级赛亚人肩并肩,你说他天赋D级?七零年代:娇娇美人捡漏反派小叔穿越九零:卖辣条当厂长,创业忙乡村姑爷逆袭路我的老婆居然不爱我农门贵妻,离家四年的夫君成太子了陆小姐独美后,六个哥哥跪求原谅灌篮高手:这个世界,我来过张小曼洛尘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