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四周河流较多,西部南部省界都是黄河,东部从北到南均是属于海河水系的桑干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沁河,内部则是贯穿整个山西南北的汾河。河流在山谷中穿行,形成了出入大山的谷地,盆地,也形成了许多交通要道,重要关隘。
在并州境内有五大盆地。东南方是长治盆地,西南方是临汾盆地,北面是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中间是太原盆地,周边都有高山包围阻隔,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关隘东部太行山区,南有壶关,北有娘子关和平型关,是东入华北平原的要道。在吕梁山脉与恒山山脉之间,有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是阻挡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关隘。南部王屋山有两个重要关隘,一个是长平,一个是箕关,是阻挡中原北进的交通要道。守住两关,中原大军就很难北上了。在中条山和王屋山之间有一座关隘名曰箕关,既可以阻挡西部大军进入河内,也能防止中原大军进入西河郡,太原郡。
并州西部又叫“晋陕大峡谷”。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托克托河口到禹门口的这一段,这一段的黄河在峡谷中飞流直下,黄河在这一带是被两边高山夹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是没办法大规模的运输物资以及军队的,因此基本上不太可能从这边进入山西。在中条山北侧大河东岸的蒲州设下重兵,可以防守长安来的兵马,还能防止蜀军从渭水水路进兵河东郡。
中条山东南侧,是着名的风陵渡口,风陵渡,因为风陵而得名。这里有一座风陵堆,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物风后的陵墓。风陵渡位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向东的转折处。
相传是黄帝贤相风后发明指南针战败蚩尤的地方。风后殁后,黄帝把他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谓之风陵。由此,渡口称风陵渡。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晋、陕、豫三省。
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潼关附近,因受华山所阻,折向东流,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