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夏原吉并未被这艰难险阻所吓倒,他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于是,他另辟蹊径,决定提前来到应天府参加春闱。
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避开江西乡试的激烈竞争,还能提前适应京城的考试环境和氛围,为后续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尽管如此,夏原吉心中也十分清楚,即使无法在此次考试中一举成名,但他坚信凭借自身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定能给考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只要能得到朝堂上某位文官大佬的赏识,那么他便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进入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
一旦进入国子监,他就能接受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教育,与众多优秀的学子一同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如此一来,他距离自己的目标就会更近一步,步入仕途,最终成为一名备受尊敬的朝廷官员,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
若是再等待数年,像夏原吉这样的秀才恐怕连参加春闱和秋闱的资格都将丧失殆尽。
毕竟,要想参加会试,最低的条件便是拥有举人的功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举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在洪武六年之后竟然突然停办了!
这一停,便是将近十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十年里,除了应天府的乡试还能照常举行外,其他省份的乡试都被迫中断。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有望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学子们,一下子失去了晋升的通道。
而国子监的贡生们,由于乡试的停办,大多也只能止步于秀才的功名,难以更进一步。
年轻的夏原吉就像六百年后的那批刚刚恢复高考的下乡知青一样,心中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想要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碰碰运气。
对于夏原吉和那些知青们来说,他们并没有过高的奢求,并不指望自己能够一举中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他们所期望的,更多的是通过这次尝试,能够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科举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举,对于古代的学子们来说,是一条通向仕途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