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他们发现在电脑上安装一个软件,休息的时候电脑就可以自己挖比特币,一个能私下买卖两三块,于是打币成了副业。市面上的比特币越来越多,剩下的越来越难挖。
有人创办交易所,取代了淘宝、qq群交易;有人卖起了“矿机”办起了“矿场”,取代工作室挖矿;有人办起了媒体,发布比特币的讯息。
2011年的一场小雨后,《华盛顿邮报》记者vivika来到车库咖啡,见到了创始人苏菂。
苏菂想把这里打造成乌托邦,不单是降低场地成本,还能拉上投资人参与。
vivika把这看作风投和创业者的集体相亲,发了篇文章《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
币圈是不讲究闷声发大财的,甚至曝光越多、玩家越多,就越有利可图。
郭宏才希望别人能记住,他就是个三俗分子,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钱。他总说自己是“行走在法律边缘的人,不知道哪天就进去了”,甚至发朋友圈自我调侃“先抓李笑来,再抓郭宏才”。
但作为行业的“领袖”人物, “口无遮拦”的郭宏才,格外不受某些同行待见。
遭人挤兑后,他写了一篇在币圈刷屏的文章,《我被3点钟群踢出来,是因为我他妈不装逼》。
言辞委屈,闻者心酸,“昨天我又被那个‘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的群踢出来了,今天早上我又被人拉进去,然后说了几句大实话,又被人踢出来了”。
“又”字用得好。
这个3点钟群是玉红建的,后来辐射很广,在币圈很有些影响力。有个规矩是群里只能聊区块链的技术,不许提炒币,“割韭菜”这个词更是忌讳。
李笑来把车库咖啡当成为比特币布道的道场,李笑来很会说服人,比在简历里吹牛“当过传销讲师”的发小罗永浩,更胜一筹。仅一次见面,郭宏才就放弃了卖牛肉的工作,决定all in比特币了。
不同的是,李笑来基本靠买,郭宏才后来决定自己挖。他把矿场开在内蒙古,因为那电费更便宜,而且天气凉爽,节省散热成本。
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我跟火币网、中国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