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五年,可以谓之发生在中国大陆上一次规模庞大的、覆盖全民及商界几乎所有领域的互联网科技泡沫成型期。
然而,仍有人可能还未从前面的狂欢中清醒过来,更谈不上了解自己已沉溺于梦中多时。我们确实有必要做一次系统的审视与反思了。
2011年“千团大战”中国大地之上的团购活动超过50万个,销售额超过110亿元。可是在当年年底,团购网站就掀起了裁员潮,紧接着成批死亡,把团购捆绑上“泡沫”一词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团购从兴到亡的套路却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连番上演。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已,“泡沫”变成了“风口”,一个个风口前后串联,形成了一个“大泡沫”。
2012年是垂直电商热,高峰时b2c电商多达12万家。
2013年垂直电商开始大范围消退,陈景云记得那时的自己委身凡客诚品,衣品曾被格外赞颂,后来凡客诚品也完蛋了,陈景云又成了乡下人打扮。
2014年是o2o热,高峰时保守估计活跃的相关创业公司多达两万家。一年后,几乎全部o2o领域都出现了“死亡潮”,生鲜o2o死亡率高达99。
2015年就不说了,啥也热,还没真正热透就凉透了。
最失败的是钢贸b2b,刚出站即夭折,倒是p2p互联网金融热度不减,以及眼下正在发生的直播热。
这些热潮基本都呈现出“创业者一窝蜂跟进”“窗口期极短”“高峰期后成批死亡或低迷”的泡沫化特点。
风口交替上位、下位、追风的创业者换了一拨又一拨,唯有资本连续坐庄。
陈景云也算资本,可陈景云想哭都哭不出来了。
答应老婆去远行,去看星辰大海,去干什么都行,可自己为什么又下重注,搞什么基金创投?
陈景云躲过了股市2007年的6124点、躲过了2015年的5178点,躲过了比特币的三次暴跌,难道这一次,难逃生天?
2015年6月,刘姝威采用传统企业研究法,公开炮轰了行走在互联网逻辑下大肆烧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