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4)页
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但这种“优越”的实现方式不一样:
    \t有人通过帮助别人来追求“道德上的优越”(如早期的刘备);
    \t有人通过财富地位来追求“物质优越”;
    \t有人则通过影响力、掌控力来实现“支配性优越”。
    刘备在拿下益州的过程中,从“道德优越”开始转向“实用主义的权力优越”。
    这种转变说明:他在潜意识里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别人夸赞的君子”,他需要在乱世之中“实质性地站稳脚跟”。
    这并不是“变坏”,而是优越目标的层次提升——从“自我道德完美”向“社会影响力扩张”过渡。
    在阿德勒眼中,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执着于某种理想化标签,而是能顺应环境变化,在不失人格基础上实现更大意义的行动者。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的人生,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开始不再以“被需要”来维持仁者形象,而是主动出击、建制、结盟、割据。
    三、社会兴趣(gemeinschaftsgefuhl)的边界调整
    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指的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整体的情感连结与合作意愿。
    刘备早期是“极强社会兴趣者”:
    \t他为百姓分担痛苦,几次主动让出城池;
    \t尊重部下,重视道义,在失势时仍得众人追随。
    但当他通过益州掌握地盘后,他的社会兴趣发生了边界调整——
    \t他更偏向于维护“我方群体”的利益,而不再对“对方群体”采取极致宽容;
    \t他更关注于“通过我方势力构建秩序”,而不再单纯依赖道德共识。
    这表明,他仍有社会兴趣,但已经从“普遍利他”转向“有限协作与集体利益优先”,这是符合政治现实的成长。
    阿德勒并不反对“调整社会兴趣边界”,他强调:
    成熟的个体,在保持社会连结感的同时,也要有保护自己与亲近者的能力。
    刘备的转变正是在这种张力中体现出来的——不再是理想主义的利他,而是现实主义的合作建构。
    四、刘备行为中的“
第(2/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致命偏宠,顾少步步诱哄二婚嫁豪门被宠疯,前夫和儿子眼睛哭瞎离婚独美后,疯批三爷跪求我原谅出狱后,假千金被厉少霸宠独美犟种双双把家还开局被借子,我无敌全靠女神努力!小天师四岁半,有五个大佬爸爸很正常帝少小妻又闯祸了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听懂毛茸茸说话,失宠真千金狂赚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