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30年,伦敦条约续约到36年,虽然各国军方对新条约叫苦不迭,但是民选政府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局面,没有在31至33年的经济危机下重启竞赛。
而到了1936年前后,多数缔约国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已经开始不再认可国际军控这个理念了。
两个月前,意大利将魔爪伸向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这场战争将会撕下国际社会的遮羞布,虽然不是最后1块,但却是雪崩最开始的那片雪花。
各国都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迈出“正确”的1步,至于那1步会导向什么方向,无人可知。
已经可以观测到,红色国际的平台上,德国人正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大革命,甚至不专是康米革命,比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德国与各苏维埃国第1时间对其进行了声援;
而战争开始之后,意大利已经在准备将32年封存的舰艇逐步启封,并推动新1轮造舰扩大化;
甚至于,即便是在再武装上滞后的法国也在35年后开始逐年增加海军订单。
这种时候无论条约在法理上究竟是否还有束缚力,在人的层面上,在对条约系统最根本的互信上,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条约事实上并不能在1930年的条约的基础上更进1步,英国的诸多提案开始被1条条的驳斥,但由于德国海军保持了克制,这场谈判依然能够进行下去。
重启海军竞赛对于德国人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因为即便撕破条约,德国人也不可能跟其他国家相比,反而会打乱海军的节奏,对于工人海军来说,条约分配给他们的吨位只不过是实验品,没有海军竞赛的价值。
德国的态度影响着其他国家,法国人心态稍微平静1点,可以接着谈,意大利则不愿意,但抹不开面子,不想自己捅破条约,只能含糊其辞。
而英国抓住了这个机会,想要拉法国1起逼意大利接受,但法国人现在跟意大利可是盟友关系,两国都直面德国的威胁,而且德共对于意共还念念不忘嘞!
这种情况下,法国人是绝对不可能与英国1道去逼迫意大利呢?
所以最后应该发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