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的观点则与儒家和法家都有所不同。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反对战争和暴力。对于管仲的行为,墨家既不认同儒家从道德礼仪角度的批判,也不赞同法家从功利角度的肯定。墨家认为,管仲虽然帮助齐国实现了霸业,但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与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相违背。墨家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实现天下的和谐与安宁。
(三)后世学者的多元解读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理学家们对管仲的评价再次引发了讨论。朱熹认为,管仲的行为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他在道德和礼仪方面的缺陷是不容忽视的。朱熹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管仲的奢华生活是对人欲的放纵,不符合天理的要求。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应该以天理为准则,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道德和礼仪的规范。
而陈亮等功利学派的学者则主张 “义利双行”,他们认为管仲在实现齐国霸业的过程中,既追求了功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正义。陈亮认为,在乱世中,不能空谈道德和礼仪,而应该注重实际的功效。管仲通过改革使齐国强大,保护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他的功绩是主要的,不能因为他在礼仪方面的一些缺失而否定他的全部。
明清时期,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一些思想家开始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管仲和孔子的观点。王夫之认为,管仲的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他在乱世中能够使齐国强大,保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其功绩是主要的。同时,他也指出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基于维护周礼的立场,有其合理性。王夫之主张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而空谈道德和礼仪。
四、历史镜鉴与现实启示
(一)道德与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