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还体现在国际交往中。一个秉持仁德理念的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会以公平、正义、和平的原则为出发点。对于那些遵守国际规则、与自己友好合作的国家,会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 “好人”;而对于那些破坏国际秩序、推行霸权主义的行为,会坚决地予以反对和抵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 “恶人”。中国一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援助,同时也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是这种 “好人”“恶人” 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生动实践 。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的智慧始终闪耀着光芒。它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提升品德的重要指引,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应将这一理念铭记于心,践行于行。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个小事做起,用仁德之心去对待他人,用理性和智慧去判断善恶。让我们以孔子的这句箴言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努力成为一个能够 “好人”“恶人” 的仁者,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六、心理学视角下的仁德判断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以发现仁德判断与人类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的道德基础理论指出,人类的道德判断基于关爱、公平、忠诚等六大基础 。仁者的 “好” 与 “恶”,正是对这些道德基础的深度践行。当我们面对他人时,杏仁核会快速处理情绪信息,而前额叶皮层则负责理性分析。缺乏仁德修养的人,往往受杏仁核驱动,仅凭情绪做出判断;而仁者经过长期的道德训练,能够激活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功能,在情感与理性间达成平衡。
神经科学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实验显示,长期参与慈善活动的志愿者,其大脑中与共情、利他相